資訊動態
最新動態
戲曲主要由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集“唱、念、做、打”于一體。
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詞的是宋劉塤,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把“戲曲”用作中國傳統戲劇統稱。
早在先秦時期,原始氏族部落就已產生歌舞,許多古老村莊現還留存著歌舞傳統?!对娊洝防锏摹绊灐?,《楚辭》里的“九歌”是祭神時的歌舞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歌舞逐漸從娛神變成娛人,戲曲由此萌芽。
中唐以后,文學藝術繁榮促進戲曲藝術自立門戶。音樂舞蹈昌盛、教坊梨園的正規訓練,使歌舞戲曲化進程加快步伐,詩歌聲律和敘事詩的成熟給戲曲造成決定性影響,同時產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戲曲劇目,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和內容都為雜劇打下了基礎,也是戲劇藝術的發展。
到了元代,“雜居”成為一種新型戲劇,標志著中國戲劇進入成熟階段。12世紀中到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職業藝術和商業演出團體及反應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劇作,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等。
關漢卿《竇娥冤》
馬致遠《漢宮秋》
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其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杜眯小肪褪且徊坑赡蠎蛳騻髌孢^渡的作品,曾被譽為“南戲中興之祖”。
高明《琵琶行》
明朝后期的舞臺,開始興起以折子戲為主的風尚。折子戲脫穎而出是戲劇表演藝術強勁發展的結果。代表曲目有《牡丹亭》中的“游園”“驚夢”;《拜月記》中的“踏傘”“拜月”等。
湯顯祖《牡丹亭》
施惠《拜月記》
明末清初作品多是寫人民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趙匡胤等,地方戲曲繁榮發展主要有北方梆子戲和南方皮黃。其中京劇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向一個新高度。
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段時間,戲曲也進行了改革。后有梅蘭芳出演的《鄧粗姑》《一縷麻》等宣傳民主思想的時裝新戲;袁雪芬主演魯迅名著《祥林嫂》在中國戲曲中率先融合編、導、舞、音、美為一體的綜合藝術體并率先開始中國戲曲藝術大寫意和大寫實相結合的機制。
梅蘭芳出演《一縷麻》
袁雪芬出演《祥林嫂》
成熟的戲曲要從元雜劇算起,歷經明、清的不斷發展、成熟而進入現代,歷八百年繁盛不衰。
- 上一條:淺談中國傳統戲曲歷史起源
- 下一條:淺談中國傳統戲曲歷史起源